2024年7月25日下午,为庆祝海南师范大学成立七十五周年,特举办晓剑书斋论坛第十五期。
第十五期在海南师范大学龙昆南校区图书馆二楼顺利举行。十多位文学领域的专家学者出席了本次论坛,著名作家晓剑担任论坛主持人。
本期的主讲人是《天涯》杂志主编、海南省作协副主席、著名作家——林森。
晓剑书斋论坛现场
主持人晓剑
林森以《海洋文学:从题材到方法》为题,从自身的创作历程出发,为在场的专家学者们梳理了他本人从事文学创作的诸多经历。从最早书写的“小镇”人物与生活开始,到主动开掘被忽略的海南优势题材的求新求变,再到真正开始尝试创作海洋文学题材……这其中有对于《岛》《海里岸上》《心海图》等作品原型的介绍,也有对于海南的海洋题材作品得失的一个概述,还有对于近些年国内海洋文学发展的引荐与展望——他期待着海洋文学作品、研究乃至传播转化和“出圈”的可能性。最后他表示:我们应该把握叙事空间拓展、人际和人与自然关系重塑、向内向外开掘的海洋题材特点,主动向内向外探索追寻,以世界性的眼界与思想态度去指导文学的创作与批评。
第十五期主讲人林森
讲演赢得了在场专家学者们的高度肯定。林森结束讲演后,在场的专家学者们纷纷畅所欲言。
晓剑再度一马当先,直指“海洋文学”的根源:何为海洋文学?不是写了海洋就是海洋文学,只有由有对于海洋深刻理解和体验的作家所写的与海洋相关的作品才有资格被称为海洋文学。
燕飞则结合他本人特殊的海外身份与经历,为在座的专家学者介绍了海外的一些知名华人文学创作者,拓宽了中国学者对海外中文写作的眼界。
李宁则重点着眼于林森所说的文学发展的“方法手段”,表达了对于当前文坛相对缄默现状的遗憾,并且对当下地方经验与现代性经验的地方包装之间的区别与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吴辰首先强调了他本人与海洋的“宿命”,并且认为海洋文学的一个特点在于海洋的不可替代性,进一步延伸至在座的作家学者,则是海南的海洋不可替代性。他认为,躬耕海洋文学创作和批评的人士应当具有一种自觉意识,去表现海洋的独特性,而不是去描绘“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故事与人物。
郑纪鹏则另辟蹊径,认为林森的创作与张爱玲的创作有一种潜藏的共通性——二者都依托于经验。他非常期待林森能超越自己,从“经验复兴”过渡到“思想复兴”的境界。
陈三九和陆胜平分别从海洋文学来自外国的学习经验和对海洋文学概念理解的变化谈论了自己的感受。
汪荣则直言认为,当代文坛的海洋文学仍然处于比较匮乏的阶段,他认为应当抓住海洋的普遍性意义进行发力,并且鼓励林森继续深耕海洋文学,发挥海南的特殊性,并期待当代作家能够创作出一些符合年轻人喜好的破圈作品。
唐彦则是再度回扣海洋文学的定义概念提出自己的疑问:到底什么是真正的海洋文学?林森表示:作家不能被某个领域或者题材束缚,要找到独属于自己的东西,在自身的体验与共鸣当中,某些东西会自然而然地浮现,重要的不是题材,而是要超越题材过渡至方法。
王勤也表示:海洋文学是一切与海洋息息相关存在而构成的概念,它并不能单纯以某种具体的情况进行粗暴的界定划分。
崽崽认为,海洋文学要从“相关人对海洋的依存关系”和“海洋对相关人员的精神升华”两方面去认知。而对于林森所提到的方法和技巧,他认为过去的许多前辈作家已经将这些技巧推演化至巅峰,追求方法技巧或许并没有那么重要,他认为相较于前者,最重要的是每个作家自身的胸怀思想与精神境界。
王丽妍则表示:当下的人与海洋的关系,已经从过去的征服与被征服走向了和谐共生的状态;透过诸多群岛国家对于自身的定义,我们不难发现这背后的海洋文化交流开放的暗示与可能性,这也是海洋文学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与会嘉宾分享感言
最后,晓剑老师对本次论坛进行了总结发言:这次的讨论异常热烈,诸多的专家学者各抒己见,甚至不乏相互的批评与建议,这是难能可贵的。
身为作家,无需被理论和批评自缚手脚,被迫去创作所谓的“可供分析研究”的作品,而是要面向自己和读者去创作真正为大众喜闻乐见的作品,这才是真正的重点。
随后,晓剑组织相关人士进行合影。至此,第十五期晓剑书斋论坛圆满落幕。
第十五期晓剑书斋论坛参会专家进行合影留念